新京報 (記者魏銘言)若災難來臨,誰能在第一時間組織大家自救互救、疏散逃生?北京一些社區的鄰里之間,正在由政府資助和培訓,孕育自己的“準專業”救援隊伍。預計到2020年,北京將初步搭建基層應急救援體系,覆蓋全市6600個城鄉社區。
昨日,北京市民政局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舉辦“國際減災日”宣傳演練活動。由居民志愿者組成的社區救援隊,全部入駐什剎海街道下轄25個社區。同時,橙色的“房車”型社區救援便利站,首次開進社區。
目前,全市已經有140多個社區組建了救援隊,并配備了社區應急避險地圖、應急救援箱、救援電動車、擔架車等裝備,并為1000多名社區居民提供緊急救援培訓,組建社區應急救援體系。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救援體系的建設,由市民政局規劃,和北京緊急救援基金會共同支持實施。建設資金,主要通過爭取財政撥款和基金會的社會募款,預計從今年起,共投入5億元,連續5年,每年完成200個社區救援隊的組建和社區救援體系建設工作。
同時,為確保社區應急裝備統一存儲,妥善保管,將試點設立“救援便利站”。上述負責人介紹,今年年內,全市將首批設立300個試點站;計劃2020年左右,在全市6600個城鄉社區內建立起統一、規范的應急救援便利站。
數說
北京市民政部門共同完成了可保障近16萬人、價值近2億元的救災物資儲備工作;完成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區”162個;完成了7000多人的鄉鎮(街道)和社區的災害信息員培訓鑒定工作;開展了社區防災減災緊急廣播系統建設項目試點工作。單一的災后救濟,逐步向災前預防和災中應急救援全面發展,構建一體化的防護體系。
現場
遇水自動充氣救生圈5秒救人
昨日上午9時許,一名男子從游船中不慎“落入”什剎海,船上同伴大聲呼救。“咣”的一聲,一名社區救援隊員用鐵棍敲破路邊的應急箱,掏出一個橘色的瓶狀物,奮力扔到落水男子身邊。五秒鐘后,一個“C”形的充氣救生圈“啪”地從瓶子中彈出,在水中撲騰的男子一把抓住救生圈。
隨后,背著氧氣瓶的“蛙人”前來幫忙,將這名落水游客托舉上救生艇。岸上的救援隊員,駕駛著只有一米多寬的電動擔架車,靈活地穿過狹窄的道路,將“傷員”送往醫院救治。
這種真空壓縮的救生圈,可以扔到幾十米遠處,遇水后即會自動為救生圈充氣,為救援爭取時間。拴在救生圈上的幾十米長高強度細繩,還能將落水者直接拉到岸邊。
社區救援體系構成
救援隊 配專業器材
國際標準的輕型社區救援隊,由18位社區居民志愿者組成,隊員都須通過專業的救援知識與技能培訓。配備統一隊服、救災器材;裝備一輛社區安全巡邏車和一輛社區緊急救援車。
救援隊上崗后,首先確定社區風險源和一處應急避難場所。在每棟居民樓的每個樓門內,還將在公共場所的明顯位置,設置一個應急救援箱,并制定一套應急預案。
應急廣播 太陽能充電
社區應急廣播的接收裝置具有太陽能充電、手搖發電、為手機充電等功能,可以在較為惡劣的條件下將預警信息及時發布到千家萬戶。在電視、互聯網、防空警報等受到客觀條件限制時,發揮作用。
發射機配備多種通信接口,以便通過衛星、地面電路、3G等多種通信方式接收信號。可與北京市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對接,在重大災害中,發揮預警作用。
便利站 有防毒面罩
橙色的社區救援便利站更像一輛大“房車”,整個車體分為緊急救援站和便利配套設施兩部分。救援站內配有繩索、擔架、救生圈、防毒面罩等逃生工具和家庭應急救護用品。車內還有食品、飲用水等緊急救援物資。
災難時,社區救援便利站既可在居民家門口提供援助,又可以“移動”去最需要幫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