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東北部9.0級地震及其引發的巨大海嘯和次生災害不僅僅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并引發了全世界尤其是日本周邊國家的關注。中國媒體對于此次地震災難進行了大量實時報道。
據相關報道與資料顯示,此次地震震中位于距離日本本土約130公里外的近海,在發生地震后,日本相關政府部門及各路媒體迅速做出反應,在海嘯到達日本本土五分鐘之前,做出了及時的災難警報。也就是這五分鐘,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在大自然地震撼下,給人們帶來了安慰與希望,成為了人性光輝的體現,而這也是無法用任何物質來衡量的。
日本震后,在感嘆日本媒體和人民在重災下體現的極高專業水平和國民素質外,其媒體報道之迅速、全面、到位,令人敬佩和嘆服。震后應急廣播與報道的水平,更是值得中國包括傳媒行業在內的相關行業所應學習的。
無論是地震發生的現場,還是海嘯來臨的場面,或是核電站實時的畫面,在日本甚至是在關心日本震后情況的中國,都能在第一時間看到,據報道顯示,日本災后大部分震區的通信也都在24小時之內得到了部分恢復,災區的人們都可以及時聽到政府的救災信息與部署。可以說,不僅僅是在地震與海嘯來臨之間的五分鐘,日本政府相關部門和媒體就把訊息及時的傳遞給了眾多災區民眾,使很多民眾幸免遇難;更是在災后迅速組織了準確有效的應急通信與災難報道,而這對于準確的救援決策、保持災區生活供給、穩定社會民眾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災區的一舉一動不僅僅牽動著日本國民的命運,甚至影響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國。應急通信與災難報道的重要性再一次的被凸現出來。
日本發生災害的地點位于海邊,距離日本首都東京直線距離僅三四百公里,而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既有交通便利的平原盆地,也有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嶺,發生災害后面臨的應急保障環境復雜。拿2008年的汶川地震及去年的舟曲泥石流災害為例,都是發生在交通不變的山區。當發生災害后,應急廣播如何發揮作用,應急通信如何保障,災難報道如何展開,可以說是一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公益事業,應急保障的重要性,每次都是在大災大難后得到體現,而在日常生活與建設中往往被忽視。在深入建設和諧社會,注重民生的今天,包括政府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單位和行業開始注重“災備”建設,而作為災后保障重點之一的的應急廣播、應急通信的重要性更是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可以說,應急保障的建設更是一項龐大的公益性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單位或一個行業能夠完成的,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建設與協作。這里面既需要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扶持,更需要相關部門的協作。
當然,針對當地具體的地形和情況,因地制宜,科學部署也是應注意的。應急需要的也許并不是高清或數字的先進技術,而是需要移動性、便攜性強,易于操作和組裝的設備;需要的也許不是日常天天運轉的高級器械,而是需要關進時刻能夠依靠的靈巧實用的裝備。而要真正使應急報道與通信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日常的演練與完善,長抓不懈,使災備意識深入人心,而這也是我們每個媒體人應盡得責任。
目前,包括國家廣電總局、新華社在內的各部門和媒體已經在應急保障建設方面取得了相當成績。近日,筆者有幸參觀了國家廣電總局無線局的應急通信車隊,車隊設備完善,并已具備迅速反應,克服復雜環境完成應急通信的軟硬件能力。但是,正如無線局領導所說,全國僅僅有這一支車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對這一公益事業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投入與支持。2011年3月22日,國家廣電總局田進副局長在其主題報告中更是提到,應急廣播的建設已經成為國家廣電總局今年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而要想進一步提升媒體應急保障的能力,達到全天候尤其是保障應急情況下的報道與播出的目標,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的支持與設備的完善,考驗的更是傳媒決策者們的領導智慧和一線媒體工作者們的災備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