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思路和戰略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防災減災國家目標,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規劃的科技發展任務,針對《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提出的科技需求,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加強應用技術開發、防災減災裝備研制和集成示范,強化科技條件平臺、研究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防災減災的支撐作用。
(二)規劃原則
1.以人為本,聚焦民生。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的出發點,依靠科技,最大限度減少自然災害損失,降低自然災害風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夯實基礎,強化應用。在“十一五”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的基礎上,穩定支持防災減災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強應用技術研發、技術集成和成果應用,推進“科學到技術、技術到能力、能力到服務、服務到效益”的轉化,強化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的支撐作用。
3.面向需求,突出重點。針對國家防災減災緊迫需求,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集中力量研發一批先進適用的關鍵技術和裝備,增強防災減災相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科技水平。
4.整合資源,有效集成。強化機制創新,有效集成部門、地方、企業、社會的科技資源,形成部門協調、資源共享和聯合推進的創新機制,推進國家防災減災能力的整體提升。
(三)戰略目標
1.總體目標
全面提升重大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工程防治、應急救援、決策指揮、恢復重建等各個環節的科技水平,推動高水平的國家防災減災科研和實驗基地建設,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增強公民防災減災意識,縮小防災減災科技方面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全面形成與“十二五”國家防災減災目標相適應的科技支撐能力。
2.具體目標
(1)進一步提高重大自然災害的基礎研究水平。重點研究揭示地震、地質、山洪、氣象、生態、環境、海洋等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及災害鏈的形成機理,提高預測預報科技水平。
(2)攻克防災減災若干關鍵技術,提升應急救援裝備支撐能力。研發并集成一批高效實用的應急救援裝備;編制和修訂一批防災減災技術標準、規范和技術指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防災減災能力。
(3)進一步提升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決策的科技支撐能力。研發防災減災相關數據快速獲取、遠程傳輸等技術,建立和充實重大自然災害綜合數據庫和綜合災害風險數據庫,進一步推進國家應急平臺建設,為國家防災減災決策指揮提供科技支撐。
(4)建設一批重大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災害防治、恢復重建技術示范基地,完善防災減災科學普及與教育培訓基地,逐步形成國家防災減災科技示范網絡。
(5)新建3-5個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完善國家重大自然災害野外觀測站網系統,推進防災減災科技相關的學科建設,加強防災減災緊缺人才隊伍建設和領軍人才培養。
四、重點任務
(一)重大自然災害的基礎研究
針對我國地震地質災害、氣象水文災害、生物災害、海洋災害、環境災害等主要自然災害種類,揭示主要自然災害的發生機理、動力過程、作用強度與時空分布規律,研究各種自然災害對社會系統、基礎設施、生產系統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危害方式、程度和范圍,研究地震地質災害、臺風暴雨洪澇、干旱風沙、低溫雨雪冰凍等重大自然災害及災害鏈過程的形成機理及其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發生發展趨勢,為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監測預警和風險防范提供科學依據;重視對巨災及巨災災害鏈形成機理和過程、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風險關系及其適應性范式等方面的基礎研究。
(二)重大自然災害預測預報與監測預警技術研究
通過對主要自然災害的觀測和數據采集,建立基于物理過程的災害預報模型,開發精確、實用的數值預報系統和數據處理技術,提高對突發性自然災害頻率、強度的短期、中期和長期預測能力。結合自然災害的形成規律、發展演化機理,開展災害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探索地震應力環境探測技術,提高全國重大自然災害隱患的預測水平。完善地震地質災害、氣象水文災害及海洋災害等主要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關鍵技術,開發全方位自然災害信息獲取技術、多尺度動態信息分析處理和優化決策技術,構建國家和地區重大自然災害的早期監測、快速預警技術平臺。加強對特大地震危險區識別及危險性評價方法、大地震中長期危險性判定及地震大形勢預測關鍵技術、暴雨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山洪災害監測研究關鍵技術、地質災害光纖傳感監測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三)重大自然災害災情與綜合風險評估技術系統研發
開發地震地質災害、氣象海洋災害等重大自然災害損失定量評估模型,加快基于GIS空間分析技術、遙感動態監測技術、數字化觀測技術、GPS精確定位技術和模型一體化的災情快速評估技術系統的開發,為重大自然災害災情快速評估提供技術方法。開展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技術研究,確定災害發生的概率、強度和區域分布;開展區域承災體易損性評價,確定不同承災體在各種自然致災環境下的脆弱性。研發重大工程擾動區、高烈度區等不同區域的綜合災害風險評價模型,進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開發綜合災害風險分析、模擬與決策系統,實現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控制的系統集成,構建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綜合應急信息決策支撐平臺。
(四)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與決策指揮關鍵技術研發
針對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的特點,研發災害應急響應技術體系和應急救助技術系統,重點研發靈活、快速、多途徑的應急通訊技術,提高自然災害信息傳輸的可靠性和及時性;加強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數據快速獲取、處理與共享服務系統建設,研究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綜合應用技術和衛星遙感數據獲取的關鍵技術,建立綜合航天遙感數據快速集成處理系統,實現重大自然災害的天、空、地遙感數據一體化快速集成處理,為災區應急救助和應急指揮提供實時直觀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實現應急地理信息的三維可視化服務;加強國家應急救災物資調度協調系統建設,開展生活必需品一體化應急保障技術、智能化機動式應急救災安置綜合體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建立和完善應急保障標準體系;研發自然災害應急指揮和輔助決策系統,開發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演練技術系統;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區域性自然災害應急技術體系或指揮平臺。
(五)災后恢復重建技術體系研發
圍繞災區恢復重建過程,開展基礎設施安全快速診斷與重建、生態環境修復與重建、工農業恢復與重建、生命線與生產線恢復、水源安全分析測試、災后環境污染評估與治理、恢復重建動態監測與效果評估等方面技術研發,研發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經濟合理、適于推廣的災后恢復重建關鍵技術,加強工業和民用建筑、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等的自然災害設防標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