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十二五”規劃
前 言 根據《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十二五”規劃》、《云南省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云南省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云政發〔2011〕229號)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
按照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應急保障等應急管理工作重要環節的要求,統一規劃“十二五”期間云南省安全生產應急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本規劃是我省安全生產專項規劃,也是我省首個安全生產應急體系建設方面的規劃,對于提高應對事故災難能力,夯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基礎,提升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建設開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具有重要意義。
一、安全生產應急體系建設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現有工作基礎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事故災難應急管理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把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作為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和提高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資源的儲備上有了明顯的進步,應對事故災難的綜合能力明顯增強。一是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立。省安全監管局加掛了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牌子。全省10個州、市安全監管局成立了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相關部門和企業都明確了應急管理工作職責。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云南省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云南省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等一系列制度。省安全監管部門、氣象等6部門建立和完善了因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預警工作機制。煤礦瓦斯、危化品儲存運輸等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不斷加強;安全生產相關部門的24小時事故信息報送機制已基本建立。二是救援隊伍初具規模。全省已建立了1582支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其中專職救援隊伍66支),各類專業和兼職應急救援隊伍人員37312人。省政府累計投入1200萬元用于9支省級安全生產骨干應急救援隊伍的能力建設,在預防和減少事故損失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救援物資儲備逐步到位。省政府在昆明、昭通、文山、保山、麗江、普洱、版納主要出省通道地區建立了8個省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物資儲備點,先后投入了1627多萬元,分批儲備了活性炭、燒堿等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設備,在事故救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預案體系建設得到完善。重新修訂發布了《云南省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修訂新編了《云南省非煤礦山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等7部省級部門預案。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275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都制定和完善了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全省預案備案工作有序展開。各地針對化學品泄漏、礦山等事故災難開展了不同層次的演練。五是應急指揮平臺建設順利。總投資3716萬元,涉及我省3個州市、20個縣區的云南省安全生產在線監控與應急指揮系統項目(一期)已進入試運行。六是應急宣教力度不斷加強。宣傳事故預防與避險、自救與互救的基本技能、基本逃生手段和防護措施等應急救援知識的形式不斷創新。基層干部應急管理培訓、應急救援隊伍培訓和從業人員的應急知識培訓不斷擴大。
(二)薄弱環節
我省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起步晚,工作基礎薄弱。部分州(市)還存在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不健全、職責不明確、人員不到位等問題,重點縣(市、區)級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建設難度大,相關政策措施不能滿足應急管理的需要。各類專業應急隊伍人員和裝備數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大型和特種裝備缺乏,應對復雜事故救援實戰能力較弱。救援物資存儲的庫房條件簡陋,救援物資品種、數量有限,儲備方式單一,部分救援儲備物資的更新、置換、補償制度不健全。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應急演練與實際要求有較大差距。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法律法規知識以及自救互救知識宣傳普及不夠,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不足,自救互救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面臨形勢
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礎相對薄弱,政策法規和標準尚不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尚不能在短時期內得到根本解決。面對我省部分行業和地區安全生產事故易發、多發和易反復的特點,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任務將依然繁重。面對難度大、復雜程度高、危險性大的應急救援新挑戰,科技支撐、物資保障和裝備建設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應急救援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
二、應急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理念。以提升應對事故災難的應急救援能力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設。突出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應急管理工作,健全“一案三制”,不斷夯實工作基礎,完善政策措施,切實推進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建設目標,努力確保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的平穩發展。
(二)建設目標
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省情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事故災難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及應急保障等能力明顯增強,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高,基本滿足應對事故災難的需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與救援機制更加有效;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救援能力不斷增強;應急救援儲備物資的品種和數量更加合理,應急救援物資生產能力和儲備能力臺帳基本建立;安全生產在線監控與應急指揮平臺基本建成;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更加完善,預案質量有較大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應急管理機構,完善應急工作機制
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16個州、市和重點縣(市、區)成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人員編制得到落實,裝備配備得到加強,運行經費得到落實。高危行業企業應急管理機構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建立健全與各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的事故信息、救援資源的協調聯動機制。進一步提升因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預警工作機制。24小時應急值守和事故信息報送機制更加完善。研究出臺安全生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標準和救援服務費用收取標準及辦法。
(二)發揮應急指揮平臺作用,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完成安全生產在線監控與應急指揮項目二期建設,實現上下對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平臺體系。建立起各類應急救援資源的動態基礎信息。實現事故信息報送和統計、應急救援資源管理、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控預警、重特大事故遠程指揮和模擬推演等功能。
(三)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有效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強和充實9支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通過增配一批大型、特種救援裝備,有效提升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骨干隊伍的救援能力。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建設3個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與骨干救援隊伍形成3小時應急救援圈。區域救援骨干隊伍重點提高礦山、危化、采掘施工、尾礦庫等事故領域的先期快速處置能力和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各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專家隊伍,發揮專家在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中的智力作用。
(四)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建設,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8個物資儲備庫中的救援物資品種和數量,儲備物資和設備向礦山等事故救援領域擴展;督促高危企業儲備必要的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加快收集各地、各部門物資儲備信息和具備應急救援物資生產、加工能力企業的信息,逐步建設省級應急資源數據庫;建立健全應急救援物資調用機制和應急儲備物資的更新、輪換、置換、代儲等管理制度。
(五)提高應急預案質量,完善應急預案體系
建立完善政府部門、重點行業企業應急預案體系,實現政府部門與企業應急預案有效銜接。加強預案審查備案工作,建立健全預案數據庫,實現礦山、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的備案率達100%,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應急預案質量有較大提升。加強和規范應急預案演練,促進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提高演練效果。
(六)加強應急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檢測檢驗機構和技術支撐實驗室,研制和裝備一批具備應急快速檢測和模擬仿真計算設備。通過組織聯合攻關等形式,開展礦山事故、危險化學品泄漏、交通運輸事故、特種設備事故等關鍵應急救援技術研究和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等重要課題研究,完善應急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積極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應急救援技術和裝備。
(七)加大應急知識宣傳培訓,提高應對災難的意識和能力
充分利用現在應急培訓資源,完善培訓設施,健全應急管理培訓體系,加強各級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救援隊伍指戰員、高危行業企業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實現高危行業企業從業人員應急知識培訓全覆蓋。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網絡,開展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有效提高從業人員的應急管理知識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增強全民應對事故災難的意識和能力。
四、重點建設項目
“十二五”期間,針對我省在處置事故災難的薄弱環節,結合應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提出七項重點項目。
(一)安全生產在線監控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工程
完成二期安全生產在線監控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實現上與省政府應急平臺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平臺連接,下與州、市的安全生產應急指揮平臺相連接,平行互聯部分相關省級部門的應急指揮系統,逐步完成應急資源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具備事故信息報送、視頻會商、指揮協調、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控、應急救援信息資料數據庫、輔助決策和總結評估等主要功能。(建設資金4000萬)
(二)區域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工程
省安全監管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建設3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基地集搶險救援、裝備物資儲備、綜合訓練演練和教育宣傳等功能為一身,除承擔屬地范圍內生產安全事故救援等,還能夠跨區域救援重特大事故,并參與配合處置其它突發公共事件。(建設資金15000萬)
(三)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工程
對9支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給予裝備和日常工作經費補助,增配一批適合我省救援實際的先進大型、特殊救援救生裝備,進一步提升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骨干隊伍的救援能力。重點提高礦山、危化、采掘施工、尾礦庫等事故領域的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建設資金2000萬)
(四)省級安全生產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8個物資儲備庫中的救援物資品種和數量,儲備物資和設備向礦山等事故救援領域擴展。建立健全省級應急物資儲存、調撥、緊急運送體系和應急物資管理調度信息系統。通過建立應急生產運行機制,實現物資動態儲備。按照實物儲備與產地儲備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應急救援物資生產企業臺帳,建立代儲、調運和相關協議制度。進一步建立相關儲備設施設備信息,以適于應急處置的需要。(建設資金3500萬)
(五)危化品、煙花爆竹生產經營及礦山、尾礦庫監控監測體系建設工程
利用物聯網技術,對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運輸等各環節實行動態監管,強化流向管理制度,對劇毒、易制爆、易制毒等重點化學品和煙花爆竹的銷售或購買品種、數量、流向、用途、人員情況等信息嚴格備案。建立礦山、尾礦庫監測預警體系。研究制定我省企業生產安全事故與職業危害風險等級評估標準,開展企業風險等級評價,建立企業安全生產分級監管機制。(建設資金2700萬)
(六)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工程
給合應急指揮平臺建設,運用綜合預測分析模型,建設預測預警體系,對事態發展和后果進行模擬分析,分析潛在的次生、衍生事故,確定事故可能影響范圍、影響方式、持續時間和危害程度等。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研究工作,建立健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行業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支持企業開展標準化建設,加快安全生產標準化人才培養,開展企業達標驗收和達標情況的督促檢查工作。(建設資金2000萬)
(七)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示范建設工程
在全省選擇100個鄉鎮(社區)和100戶企業開展“雙百”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示范建設工程。(建設資金4000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建立和完善事故災難應急處置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追究制度,每半年和全年要報告本地開展應急管理工作的情況。與相關各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建立和完善應對事故災難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解決有關問題。確保應急管理工作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應急管理財政投入力度
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分期分批將預案演練、宣傳教育、物資儲備與管理、應急平臺建設及維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風險排查、干部培訓等專項經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建立企業安全生產的長效投入機制,增強高危行業企業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能力。
(三)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
加強與省內外及國際組織在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領域的溝通與合作,參與預防和處置重大項目研究與合作。學習、借鑒有關國際、國內在事故災難預防、緊急處置和應急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有益經驗,不斷提高我省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加強規劃實施評估
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監督檢查,在規劃實施中期階段開展考核評估,經中期評估需要對規劃進行調整時,及時提出調整方案,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規劃編制部門要對規劃最終實施總體情況進行評估,以適當形式向社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