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礎設施搶修
蘆山地震抗震救災行動中,工程搶險能力明顯提高。72小時后通往災區交通干線基本恢復,電力、通訊很陜恢復,為抗震救災行動的高效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劉占其(武警交通指揮部司令員)蘆山地震在保障生命線方面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道路災情嚴重。雖然總體而言災情小于汶川,但7.0級強烈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崩塌等次生災害造成交通設施損毀嚴重,多條道路損毀相當嚴重,特別是受余震影響,搶通后又反復斷通。二是搶通風險較高。本次地震的重災區全部在山區。由于施工作業面狹窄,山體脆弱,且余震不斷、飛石頻發,次生災害不斷,官兵自身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危險系數更高。
這次災后震區道路實現了快速搶通,為救災贏得了寶貴時間。地震當天,通往震中蘆山縣的三條救援通道搶通;震后次日,通往地震重災區寶興縣的救援通道和所有鄉鎮道路全部搶通;震后第三天。豫蘆山縣太平鎮、大川鎮外,地震重災噩昕有鄉鎮形成環線通道。
作為參加災區遭碧搶通的主力軍,武警交通部隊主要突出把握三個方面:一是快速聯動。災情發生后,武警交通部隊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分三個梯隊從三個方向馳援災區。震后3小時,駐川首批救援人員和機械就到達震中并投入搶險。第二、三梯隊隨后趕到增援,分三路承擔三條生命線的搶通任務。各級領導干部靠前指揮,軍事、政治、后勤密切協同,全面展開搶險救援。二是科學搶通。我們充分利用參加汶川、玉樹、舟曲等歷次搶險救援經驗,采取“多路挺進、雙向突擊、機械開道、巨石爆破、多點開花”的搶通方案,派出道路搶通突擊隊兵分5路,快速推進。針對余震不斷,道路隨時發生新的斷通的實際情況,做到“隨阻隨搶、隨搶隨通”,鞏固搶通成果。三是戰地動員。采取多種形式搞好思想發動、鼓舞士氣,強化官兵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有效激發了部隊的戰斗力。
魏捍東:此次救援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通訊中斷。沒有通訊聯系,指揮部就不知道力量往哪兒派,不知道如何派兵布陣,盲目性比較大。即使派出去,也聯系不上。因此,震后通訊、交通救援力量必須第一時間進入。
關于現場監測與次生災害防治
現場氣象觀測服務更及時,更有針對性,也更為精細。蘆山地震發生于高山峽谷區,震前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高危險區。本次抗震救災工作在次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充分發揮了群測群防體系作用,隱患排查高效實用。
趙魯強(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水文地質氣象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與汶川地震時相比,這次蘆山抗震救災和次生災害防治氣象服務呈現了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反應更加迅速及時。重災區的通信和氣象觀測站絕大部分遭到地震破壞。氣象部門及時派出應急指揮車和移動雷達車等應急設備趕赴災區,同時加大應急移動觀測站布沒力度。震區氣象部門在經過簡單恢復工作后,立即投入氣象保障服務工作。二是增強服務針對性。針對搶險救援“黃金72小時”,專門制作了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和道路交通天氣預報。同時考慮到災區正進入雷電多發季節,立即為受災群眾安置點安裝避雷設施。三是盡量做到精細化。比如,我們與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及時就災區道路上的新舊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位置和路況信息進行溝通,努力做到精細化服務。
陳紅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教授級高工):在次生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方面,蘆山地震救援工作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快速排查就地除險。保生命、保交通,快速摸排居民點周圍、S210等生命通道沿線和重點河段的地質災害情況,評估已知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劃定新增隱患的危險區域,突出重點排危除險。二是群測群防力量大。震前已知的隱患監測,不丟崗;震后新增隱患點,能快速責任到人;各行業救援隊伍在各自應急崗位,積極協調聯動,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三是隱患識別水平提高。對這次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模式有正確認識,采用“地上走”與“天上飛”組合技術方法,排查實用高效;對高位、遠程危害早有防范。四是應急保障與儲備有力,尤其是數據支持、測繪保障和信息服務方面。地震發生當日,便形成了包括災情傳輸、信息發布、監測預警等在內的應急信息服務網,并得到了震區基礎地質、震前地災現狀和遙感影像、震后高分辨率航測等多源數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