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北京7·21大暴雨、雅安地震,直至剛剛發生的四川大暴雨,中國作為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一些突發災害往往帶來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在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時,應急通信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面對目前地面通信設備防災能力弱、衛星通信設備少、各行業應急通信體系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的現狀,在近日舉辦的“2013年全國應急通信”研討會上,業內人士呼喚應盡快實現體系化建設,形成天地空一體、具備綜合性保障能力的應急通信大格局。
應急通信體制機制正在完善
在原有的81類保障隊伍基礎上,將中國衛通增設為應急通信一類保障隊伍。
“應急通信體系比較復雜。過去各行業采用垂直管理的辦法,在應急現場部門之間的橫向協調還面臨一定的挑戰。同時,我國民間救援力量正處于發展中,需要引導。”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陳山枝說,“各種救援力量之間的協調,以及跟政府之間的協調,需要通過發展應急系統互聯互通技術,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協調聯動機制,形成信息共享平臺。”
目前,在國家層面上已經建立了國務院應急管理平臺,同時也形成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各省以及現場調度的官方的聯動。雅安地震的支援相比于汶川地震更專業、更高效,而且應用了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通過微博、微信的手段,自發地建立信息共享的平臺。在救援過程中,救援裝備、設備和水平也更加專業。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巡視員張迎憲介紹,國家應急通信保障領導小組也在籌備中。她說:“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要求,我們在近期組織全行業進行了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根據這些預案,我們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部委還有軍隊等單位參加國家應急通信保障領導小組的人員的評選,為了下一步成立國家應急通信保障的領導小組奠定了基礎。”此外在機制保障上,今年1月國務院正式下文,批復設立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通信保障中心,該中心將主要承擔應急通信的24小時值班、預案的研究、工程建設和物資管理等工作。
“去年北京大暴雨之后,我們對全國的公眾通信網預警信息發布能力現狀進行了全面的摸底,并指導相關企業逐步提升信息發布能力。截止到今年6月,全國80%以上的通信運營企業省公司向省內用戶發布預警短信的時間縮短到1小時以內。”張迎憲說,“我們在原有的81類保障隊伍基礎上,將中國衛通增設為應急通信一類保障隊伍。應急通信體系建設,在從單純的通信手段建設向綜合性保障體系建設轉變,同時我們要求建立綜合性的體系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保障體系。”
衛星應急通信方興未艾
從2007年到現在,中星系列衛星的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經有14顆衛星,其中有8個在投入運行。
在近年的搶險救災中,由于公眾通信網絡防災抗險的能力比較弱,重災區第一時間傳回信息多數依靠衛星通信。隨著我國在軌衛星數量的增加,地面站的擴展,衛星通信在應急通信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今年上半年,國家基本確定將應急通信的衛星資源集中在中星10和中星6A上,將中國衛通納入到國家應急保障隊伍里。從國家管理的角度,開始強調衛星應急通信的整體化和系統化。”中國衛通下屬公司鑫諾公司總工程師段平平說,“國家做衛星行業的整合,實際上不是把衛星通信納入到公共通信的民用范疇,而是作為一種戰略性通信手段。”
據介紹,從2007年到現在,中星系列衛星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目前已經有14顆衛星,其中有8個在投入運行,另外6顆在不同的軌位,為未來衛星走出去做布局。
“實際上衛星應急通信剛開始,以前的理解是解決一個點上的通信問題,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包括互聯網視頻應用的發展,我們覺得衛星通信在應急方面,視聽業務是今后的增長點和需要夯實的點。”段平平說,“目前鑫諾公司在著手做衛星上的視頻業務,并與云視頻業務做融合。在這樣的基礎上,就可以建設成一個大平臺,讓所有的應急通信業務或其他的業務來共享。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衛星通信行業形成一種合作共贏的生態圈,可以疊加短信息、微博、微信等業務,提供綜合服務。”
衛星通信攜帶設備也在進一步完善。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張爍說:“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24~72小時救災、72小時之后的通信需求不同,我們針對最開始的24小時的應急通信,綜合這幾年的應急救援經驗,自主研發了一系列便攜應急箱,有應急通信箱、便攜視頻箱、便攜辦公箱、便攜電源箱和便攜機架箱。”
在行業應用中,衛星通信的作用也在增強。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任高廣利說:“在水利部門,衛星通信定位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解決偏遠地區公網通信難以覆蓋或者公網覆蓋條件下防汛困難地區的通信;第二,建立防汛平臺,確保信息的傳輸以及現場的調度;第三,建設范圍廣、規模大、標準開放、技術先進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而下一步發展的重點,除了應急通信、邊遠地區通信外,就是雨水情信息采集,建立雨水情監測站。此外還有數據圖像的廣播,充分利用衛星通信的廣播優勢,推進衛星的遙感業務、電視會議的廣播業務、異地商會和視頻監控等業務。”
向天地空一體化發展
中國電信上海公司擁有衛星、微波、短波、800M數字集群、移動衛星基站、海事衛星等各種通信手段。
作為主要應急通信隊伍,電信運營商的應急通信保障手段在向“天地空一體化”發展。中國電信上海公司應急通信局副局長桑逾方說:“目前,我們救災通信最及時和常用的是通過衛星和移動應急車聯動來保障。”在中國電信上海應急通信局,通過上海商業衛星,形成融合了衛星、傳輸和視頻應用的服務網,整體擁有衛星、微波、短波、800M數字集群、移動衛星基站、海事衛星等各種通信手段。“在地震、雪災、泥石流等災難救援中,中國電信集團通過上海局的衛星地球固定站,實現全網應急車衛星傳輸這一迂回路由樞紐進行聯動運行,發揮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聯通北京機動通信局吳時東說:“聯通的應急通信以北方五個機動通信局為主要力量,這五個機動通信局隨著歷次電信改革,曾經先后隸屬于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到現在的中國聯通。目前我們的應急通信設備包括衛星車、衛星小站、海事衛星終端、VSAT網、短波網、程控交換、便攜式微波、、2G/3G移動網絡通信車、應急通信電源等等。以上這些設備中,衛星通信設備是在救災中應用最多的。”
張迎憲認為,在與災難的較量中,應急通信建設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這些不足也正是今后需要加以完善之處。
“應急通信的品質化、智能化、自動化程度還不夠高,各部門的應急平臺和專網還沒有很好地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缺少國家層面的資源統籌和標準規范,對現有的各種通信網絡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缺乏完整的基礎數據。寬帶多媒體、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業務,在應急通信領域的應用還有待于試驗和推廣。”張迎憲說,“通信網絡防災抗險和應急保障能力還有待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所需要的時間仍然在15小時以上,無法滿足應急預警的緊迫需要。目前應急裝備不足,布局不盡合理,現有的衛星電話、廣播電臺等應急通信裝備,一般都集中在較大的城市儲備,往往因大災或者交通中斷無法保證第一時間通往災區,難以滿足底層特別是偏遠地區的通信應急需求。”
業界觀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陳偉:
衛星通信需要有重大應用領域
要想把衛星應急通信做好,就必須有重大的應用領域和重點的應用行業。目前,車載信息服務可以作為一個重大的應用領域加以發展,車載的信號服務按照北斗化、網絡化、語音化、視頻化方向發展。那么在車載信息運用中怎樣實現天空地一體,我認為,現有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已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如語音化、視頻化。通過大家集思廣益,相信一定會找到具有特色的發展路徑。
電子工業出版社社長敖然:
應急通信“十二五”規劃四個堅持值得關注
我個人認為,國家應急通信“十二五”規劃中以下幾點重要內容值得大家關注。
一是應急通信發展的四個堅持,堅持應急通信與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相統一,堅持應急通信與國家防災減災工作相適應,堅持應急通信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堅持應急通信與國防現代化建設相結合。二是四大發展目標,包括形成應急通信持續發展建設的政策法規、環境,適應需要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以及擴展軍民融合式的發展道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副巡視員張迎憲:
應急通信下一步將開始體制化建設試點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應急通信體系的建設,一是加強應急通信保障能力的體系化建設,考慮在重點區域開展應急通信體制化建設試點,在試點建設中突出新制度、新業務、新體制的應用。逐步建成一個系統化的、智能化的、信息化的國家應急通信體系;二是繼續完善應急通信保障體系機制,協調推動成立國家通信保障應急領導小組,加強應急通信的標準化的研究;三是加強前瞻性的調查研究,開展應急通信技術裝備以及發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為國家應急通信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長馬曉東:
要構建寬窄帶靈活、天地一體應急通信系統
從公安系統這幾年的實踐來看,應急通信裝備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新產品不斷。目前我們在研究寬帶無線通信網,目標是構建一個寬窄帶靈活、天地一體的通信體系。就是利用LTE信息技術和現代新的通信技術,構建一個新的應急通信網絡。當然這主要是指專業規劃,其中也涵蓋了很多針對應急通信的需求。希望我們能夠發展起來一套適合于中國,也適合于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應急通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