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科:中國衛生應急工作實現了五個轉變
近日,中國衛生部副部長徐科在“2012年應急管理國際研討會”上表示, 我國衛生應急體系在管理創新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表現在:明確專門機構或部門承擔衛生應急管理職責,提高了突發事件衛生應急管理效能;強化部門間、軍地間、區域間、國際間的協調聯動;依法履責,積極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衛生應急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通過以評促建、以點帶面的方式提升基層衛生應急能力;加強衛生應急科研工作。
徐科稱,經過了以上的五點能力建設,衛生應急工作初步實現了五個轉變:一是組織管理體系從無到有,二是管理職能從分散到集中,三是管理方式從經驗管理到依法科學管理,四是工作重點從重處置到預防與處置相結合,五是應急機制從單一部門應對到跨部門協調聯動。這些轉變為下一步衛生應急體系全面快速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來賓、各位代表,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和社會和諧穩定是各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如何盡快提升應急管理水平以及突發事件處置能力,也是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本屆研討會圍繞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挑戰與合作這一主題進行探討,對于凝聚共識、提升能力、促進應急管理領域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下面,我圍繞創新管理、加強合作,推動中國衛生應急事業科學發展,從三個方面逐一介紹。
一,加強創新管理,提升核心能力,全面推進中國衛生應急體系建設
衛生應急作為公共衛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順應社會需要而產生,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2003年戰勝非典疫情后,中國政府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要求全面加強和大力推進應急管理工作,明確提出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近十年來,我們認真研究總結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一手抓管理創新,建立完善衛生應急管理法制、體制、機制和預案,一手抓應急能力建設,不斷提升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監測預警和現場處置等核心能力,穩步推進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在管理創新方面,一是針對以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管理職能分散,日常準備工作薄弱,事件處置效率不高等問題,改進內部管理體制,明確專門機構或部門承擔衛生應急管理職責,提高了突發事件衛生應急管理效能。目前,全國已初步建立起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對于有力、有序、有效完成各級衛生應急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著眼于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突發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根據不同類型的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需要,不斷創新應對模式,強化部門間、軍地間、區域間、國際間的協調聯動。2004年以來,衛生部與30多個相關部門及軍隊、武警系統分別建立了人畜共患病防治、口岸突發事件應對、醫藥儲備物資調用等一系列聯動機制,在全國分區域建立了鼠疫等重點傳染病聯防機制。與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衛生部門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和周邊部分國家建立了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信息通報技術支援機制。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建立的前后方指揮一體化、軍警地協調一體化的工作機制也在之后的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災害應對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依法履責,積極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衛生應急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急條例》,制定一系列衛生應急預案,形成了包括總體預案、專項預案、部門預案、單項預案等不同類別,涵蓋從中央到地方不同層級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建立了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風險評估機制,將風險評估納入常態化的工作軌道,并且針對重大突發衛生公共事件、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大型活動等開展全面深入專項的風險評估。在能力建設方面,一是加快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系統的建設步伐,自2005年以來,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先后啟動了省市兩級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的建設,為實現統一、協調、高效運轉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加強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目前,全國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和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網絡直報率達到98%,鄉鎮衛生院直報率達94%。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現100%的網絡直報,極大的提升了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預警能力,為傳染病等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早期調查、科學評估和及時應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三是強化衛生應急隊伍建設,衛生部先后成立了國家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國家級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急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的決策咨詢和技術指導作用,組建了緊急醫學救援、傳染病防控、中毒事件控制、核輻射事件應急醫學等四類27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各省市縣三級衛生部門也分別建立了緊急醫學救援、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急處置的衛生應急隊伍,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與演練,不斷提升隊伍的實戰能力。
四是推動基層衛生應急能力建設。2011年,在全國啟動了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市區的創建工作,計劃在3—5年的時間創建100個左右國家衛生應急示范縣市區,通過以評促建、以點帶面的方式提升基層衛生應急能力。
五是加強衛生應急科研工作。推進突發衛生公共事件實驗室網絡建設,提高快速檢測堅定能力,組織開展衛生應急處置、關鍵技術和實踐應用等研究。
通過上述努力,衛生應急工作初步實現了五個轉變。一是組織管理體系從無到有,二是管理職能從分散到集中,三是管理方式從經驗管理到依法科學管理,四是工作重點從重處置到預防與處置相結合,五是應急機制從單一部門應對到跨部門協調聯動。這些轉變為下一步衛生應急體系全面快速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總結實戰經驗,把握戰略定位,明確衛生應急體系發展方向
中國是各類突發事件高發國家之一,十年來,推進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過程,也是不斷應對各類重特大突發事件的過程。近年來,全國衛生部門參與了一系列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和各類突發事件醫學救援,其中包括人傳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鼠疫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2011年將輸入型脊髓灰質炎疫情等重大疫情的處置,也包括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2010年黑龍江伊春墜機事故、2012年彝良地震等救災救援工作,每次突發衛生公共事件響應以后衛生部及時評估,總結經驗教訓,部署相關工作預案,使衛生應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斷提升。
回顧衛生應急領域這些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體會到衛生應急工作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不僅是衛生醫療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公共安全的必然要求,多年的突發事件應對經驗和教訓也提醒我們,衛生應急工作必須納入到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布局中,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必須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實際應對需要相適應。在工作中,要兼顧近期需求和長遠發展,整體謀劃、突出重點、分步推進,促進體系建設的全面、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充分依靠專家在危機管理、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應急保障等領域加強應用研究,創新管理思路,為衛生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撐。繼續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強化依法、科學、規范、統一的衛生應急工作要求,加快衛生應急體系的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建設的進程。
三,重視風險和問題,主動迎接挑戰,推進衛生應急體系更快更好地發展
我國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從全局和長遠角度看,衛生應急工作仍然任重道遠。近年來,全球突發衛生公共事件呈現頻次高、規模大、影響廣泛、造成損失嚴重等特點,已成為全世界需要共同應對的挑戰,我國在突發衛生公共事件防控和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的緊急醫學救援等方面的任務依然繁重,還存在專業化衛生應急隊伍的建設相對滯后、基層衛生應急能力不強、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和實驗室應急檢測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衛生應急工作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增強做好衛生應急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從衛生事業發展和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統籌規劃、創造條件、加快推進衛生應急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我們將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完善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的總體要求,以及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的整體安排,抓住有利契機,把握關鍵環節,夯實各項工作基礎,爭取再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統一指揮、布局合理、反應靈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突發衛生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體系,使衛生應急管理水平和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突發衛生公共事件已跨越國門,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世界性問題,在這一領域加強區域間、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真誠希望今后進一步增進交流、密切合作,攜手共建全球公共衛生的安全屏障,為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最后,祝本次應急管理國際研討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