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DC 《全球智慧城市市場2013年10大預測》,在2013年,智慧城市項目的全球支出中有70%將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的項目將至少由國家或國際政府提供一部分資助。在我國綜合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健全自然災害預報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加強自然災害早期預警能力建設”;同時,《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國務院關于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對全國各城市和區縣做好應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相關要求。
智慧城市亟需應對災害預警的需求
進入2013年以來,中國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氣持續肆虐,全國過半城市受到污染,引發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導致呼吸道疾病患者數量激增。雖然作為應對的雨雪天氣和緊急環保治理措施已開始執行,間歇性霧霾天氣仍頻繁出現。2013年2月12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地下核試驗,國家環保部負責人表示通過對監測數據的綜合研判,此次核試驗尚未對中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如何有效控制國內氣象災害的影響以及應對國際政治軍事形勢的潛在威脅,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課題,智慧城市的發展重點必將覆蓋應急管理系統的升級改造。
在建設應急管理系統的過程中,城市管理者要把握事前監測預警、事中快速部署和事后妥善安置的管理思路,并考慮在無災害時期發揮管理系統的社區建設功能(例如定期發布氣象預報、空氣質量預報、病蟲災害、地質災害、科技興農、物價跟蹤、醫改政策和各類民生時政信息)。
國際先進應急管理系統的現狀
美國建立了全國緊急預警系統(Emergency Alert System, EAS),通過聯邦應急事務管理局、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國家氣象局和州政府的多級聯動管理,采用專網、廣播、商業通信、社交網絡等工具發布預警信息,每一級政府都可以做相應管轄范圍內的應急預警指揮工作,此系統有效應對了2012年颶風“桑迪”對東海岸城市的侵襲,最大限度減少了災害對民眾生命財產的危害。日本把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發布信息的公眾警報統稱為緊急警報系統(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EWS),通過內閣情報集約中心開展365天24小時值班、信息速報以及應急響應全國聯動機制,實現明確預測災情、快速發布預警、提前部署防范的工作模式。巴西里約熱內盧市構建了城市重大災害事件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形成應對城市重大災害事件的統一平臺,建立對重大災害事件的監測、數據采集、預警、分析、處理、輔助決策、應急管理、信息發布等機制。
中國部分城市已頒布應急管理建設規劃
在《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中,上海市提出城市運行安全的重點專項,計劃建成具備多災種早發現監測、災害預報預警、預警信息發布等功能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做到實時監測、準確預報、及時預警,提高對重大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在《智慧北京行動綱要》中,北京市擬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城市安全智能保障計劃,完善智能應急響應體系,支撐社會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消防安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搶險救險等領域的快速響應。
智慧城市的應急管理系統特征
1、充分利用現有廣播電視和電信覆蓋網絡,鞏固應急廣播體系。
國務院已經將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納入“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文化事業重點工程中,國家廣電總局已部署統一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信息機制。因此,智慧城市的應急管理系統要全面銜接國家層面政策規劃,把握大局,避免重復建設。同時,為了細化管理顆粒度,增加城市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城市管理者仍需要尋求整合式應急管理的新思路。
2、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智慧城市應急管理體系。
IDC認為,第三平臺(云計算、移動、社交、大數據)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成為未來ICT市場的新主流,其相關的硬件、軟件和服務仍將引領中國ICT市場的增長。在整合智慧城市的應急管理系統的過程中,基于第三平臺技術、依托3S(GIS、GPS、RS)應用基礎的應急管理系統將為城市管理者提供數據信息收集、智能分析預測、多渠道快速預警、聲像圖多媒體指揮調度等城市管理服務,并為事后重建、維穩和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支撐。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