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我國高鐵、公路相繼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再次引發了我們對缺乏立體化的快速救援能力的思考。據專家介紹,車禍重傷員如在車禍后30分鐘內獲救,其生存率為80%,而在90分鐘內獲救,其生存率則在10%以下。
既是短板,就要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在應對大型突發災害上,有必要建立“政府主導、軍民一體”的直升機應急救援體系,形成覆蓋全境的航空救援體系。在救援裝備上應更加注重配套建設,研制新一代直升機機載生命保障設備,如專用航空醫療冰箱、機載醫療檢測設備、直升機遠程醫療診治系統等。
軍民融合 開拓戰略產業新路徑
直升機是典型的軍民通用型裝備,直升機產業是國家的戰略產業。軍購買不來現代化,戰略產業必須依靠自主創新。目前,作為航天大國的中國,在航空領域卻遜色不少,在直升機航空領域就更顯薄弱。在世界直升機技術大發展的今天,懸翼技術和發動機技術已成為制約我國直升機產業的瓶頸。
著眼未來低空開放的大趨勢,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是直升機產業的必由之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非常注重直升機產業的軍民融合,提升直升機工業水平和應用水平。
在軍民融合問題上,即使是美國也走過軍民分離的彎路。冷戰期間,美國推行“先軍后民、以軍帶民”的政策和軍民分離的采辦制度,逐漸形成了軍用和民用相分離的體系。冷戰結束后,隨著國防投入減少,軍方對直升機的訂貨和研發投入也相應減少。軍民分離帶來的高成本效應促使美國走上了軍民一體化發展戰略。
目前,全世界共有民用直升機近23000架,平均每百萬人擁有直升機3.9架。美國是世界上使用民用直升機最廣泛的國家。據統計,每百萬美國人擁有直升機40.1架,其次是俄羅斯,每百萬人擁有直升機23.7架。
中國直升機自1965年進入中國民用航空領域以來,已有48年的歷史,但 90% 以上的民用直升機是從歐洲、俄羅斯和美國等國進口。而就擁有直升機駕照的人員數量而言,美國超過5萬人,我國尚不足萬人。
在美國的動員體制下,這相當于為戰時儲備了大量的飛行人員。這也啟示我們要探索一條直升機人才軍民共育、共享、共贏的道路。有必要制定“幼鷹”計劃,普及青少年早期航空教育,建立健全陸航招飛渠道和后備力量體系。
從地震災害的直升機救援看,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雅安地震,軍用直升機一馬當先,而民用直升機投入的比例都比較低。究其原因,除了我國民用直升機發展羽翼未豐之外,也與當前國家低空尚未放開及應急救援機制限制有關。著眼未來,中國民用直升機市場將快速增長,2015年至少可能運營450架直升機,低空空域管制放開后,規模將突破千架。
可以預見,無論從搶險救災、還是軍隊現代化角度出發,中國都將迎來一個直升機發展的春天。
(陸軍航空兵學院 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