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東北地區搶險救災裝備建設
沈陽軍區參謀長 侯繼振 中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是打贏的利劍,也是救災的支柱。近幾年搶險救災的實踐表明,沒有大批專業裝備作保障,救援行動不僅效率降低,而且自身安全也難以保證。依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立搶險救災裝備保障體系,既是深入貫徹胡主席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思想的實際舉措,也是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維護東北地區穩定的客觀需要,同時還是國防動員建設的一項創新性工程。因此,要切實認清意義,加強領導,科學統籌,合力抓好搶險救災裝備建設的落實,不斷提高軍地聯合應急處突的能力,在振興東北實踐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深化思想認識,凝聚軍地合力
充分認清災害的多發性。我國已進入災害多發期,僅去年,全國有28個省(市)發生洪澇災害,玉樹地震造成近2700人死亡,舟曲特大泥石流導致1700多人死亡和失蹤。從東北地區實際看,江河縱橫,林木茂密,廠礦眾多,各種自然災害和事故也呈頻發加劇之勢。這些事故災害,事發突然、傳播迅速、連鎖反應、破壞嚴重,部隊和后備力量作為搶險救災的骨干突擊力量,如果平時沒有充足的專業裝備準備,就可能措手不及、貽誤戰機,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因此,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高度重視搶險救災裝備建設,不斷強化使命意識、任務意識和緊迫意識。
充分認清責任的共同性。從國防動員的職能看,集戰時應戰、急時應急、平時服務“三重使命”于一體,又是軍地雙方的共同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和有關法規明確,要建立與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相銜接的國防動員體系;地方政府要為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提供裝備物資保障。可見,抓好搶險救災裝備建設,是法律賦予軍地雙方的共同責任。要把搶險救災裝備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建立由省委、省政府、省軍區主要領導負總責的軍地聯合領導機構,統合軍地有關職能部門,凝聚整體合力,實施齊抓共管,為順利推進這項工作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有力的組織保證和強勁的發展動力。
充分認清任務的創新性。搶險救災裝備建設,是一項新舉措、新課題,難免會遇到一些客觀矛盾和實際困難。因此,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積極開拓進取,對于做好這項工作至關重要。要站在長遠發展、良性循環的新起點上謀劃,既要做好裝備配備的上篇文章,也要做好配備后使用、管理、保障和發揮作用的下篇文章;要采取整體協調、注重融合的新措施來推進,統合軍地各個職能部門,整合軍地各種資源,著力提高整體建設質量和效益;要建立緊貼實際、運轉順暢的新機制來保證,推動建設任務由預先配備向預儲預征拓展,建設重心由落實裝備向人裝一體、提高能力延伸。
二、理清建設思路,推動科學發展
應急力量預先配備。著眼快速救生、排險等救援任務需要,為省、市兩級搶險救災應急力量配備抗洪搶險、森林撲火、抗震救災、海上搜救、應急給水、醫療防疫等專業裝備器材,平時用于保障部隊開展訓練,關鍵時候用于遂行搶險救災任務,做到人裝結合,形成“拳頭”力量。
重點方向預先儲備。立足應對大規模自然災害、保障部隊和后備力量遂行搶險救災任務需要,在可能發生重大災害的重點方向和地區,預先儲備專業裝備器材。比如,在松花江、嫩江、遼河等主要江河沿線易發生嚴重洪澇災害的地區,重點儲備抗洪搶險類裝備。再如,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等易發生火災的地區,重點儲備森林撲火類裝備。
社會潛力預備征用。著眼應對重特大災害,采取實物預征和生產能力預征相結合的方法,對不便儲備或市場存量較大的裝備器材實行預征,以保障部隊和后備力量遂行搶險救災任務需要。實物預征,主要是對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的大型和特種工程機械,運輸、通信、醫療等軍民通用裝備進行預征。生產能力預征,主要是對消耗量大、生產與儲存周期較短的一般性防護、搶險、救生等裝備器材進行預征。
三、抓住關鍵環節,提升質量效益
抓好統籌協調。堅持科學規劃,將搶險救災裝備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納入軍地聯合應急體系,納入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妥善處理需要與可能、應急與常態、管理與使用、預配與預儲預征的關系,整體協調推進各項建設。各省、市國動委綜合部門,要發揮好橋梁紐帶和綜合牽頭作用,防止各自為戰、各搞一套。各部隊要由作訓或裝備部門牽頭,主動與國動委及地方有關部門搞好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