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做好增城市公安消防部隊2013-2015年裝備建設工作,有效提高部隊滅火救援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和省總隊、廣州市支隊的有關要求,結合增城市公安消防部隊的實際及增城地區滅火救援的需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貼增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立足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以提升消防裝備作戰效能和正規化管理水平為目標,以裝備人才隊伍建設為根本,以推行裝備建設評估論證意見為主線,緊緊圍繞新形勢下消防部隊中心工作和職能任務拓展的需要,按照“科學配置、貼近實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原則,重點加強裝備配備實戰化,裝備儲備模塊化,裝備管理規范化,裝備技術保障體系化建設,逐步實現裝備發展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二、基本原則
(一)標準化原則。車輛裝備的配備在品種、數量上要符合國家《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消防員個人防護裝備配備標準》、《消防特勤隊(站)裝備配備標準》、《公安消防部隊攻堅組裝備配備標準(試行)》等標準。
(二)實戰化原則。滅火救援裝備的配備應立足實際,面向實戰,從提升作戰效能角度出發,根據作戰編成、力量等級調派進行車輛編組、調配、整合,達到相互配套、優勢互補、形成體系,在此基礎上對現有裝備的種類和功能補充和完善,提高一線綜合作戰能力。
(三)模塊化原則。應根據處置對象的類型和特點,采取模塊化方式配備裝備,優化裝備集成,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專業性,方便作戰力量編程和調派;在戰勤物資裝備保障上采用模塊化儲備和運輸,突出保障的機動性和系統性,提高遂行保障能力。
(四)一致性原則。從降低消防裝備使用、維護、管理成本出發,減少包括消防車底盤在內的同種用途、同一性能裝備的品種、型號,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益。
(五)持續性原則。建立消防裝備的維護、維修機制,根據消防裝備全壽命期內經費保障要求,確定消防裝備年度維持性經費預算;建立消防裝備的更新機制,根據消防裝備退役報廢情況安排裝備更新經費預算,確保消防裝備的可持續發展。
(六)前瞻性原則。根據增城市經濟發展狀況,裝備建設必須立足實戰、適度超前,應擁有一定數量科技含量較高、滿足增城市滅火救援現實需求的高端技術裝備,達到或超過國內同類型城市消防裝備的技術水平。
三、目標任務
力求通過三年的努力,按照“科學配置、貼近實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配置原則,建成與增城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相適應、與各類火災及災害事故相配套的消防裝備體系,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需求。
(一)車輛結構科學合理、貼近實戰。加強城市主戰消防車輛的配備和升級換代,逐步提高大功率、多功能、高性能、多乘員、智能化的城市主戰消防車配備比例,實現車輛裝備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的根本轉變(規劃購置車輛詳見附件1)。
(二)器材配備種類齊全、符合標準。2015年前,所有消防站要按照新頒布的《城市消防站配備標準》、《公安消防部隊攻堅組裝備配備標準》、《廣東省綜合應急救援大隊建設標準》、《廣東省公安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專業隊裝備配備標準》配齊搶險救援、基本防護和特種防護器材和攻堅組裝備,按如下原則保障:
1.所有新建消防站,在建成入駐時都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配齊配全個人防護裝備、滅火器材裝備。
2.原有消防站每年按《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更新、補充個人防護、滅火器材裝備。
3.優先保障個人防護、常規器材的購置,確保數量、種類能保證一個獨立作戰中隊在二至三起火災同時發生時夠用,并按照破拆、救生、偵檢、堵漏、洗消的順序配齊相應裝備。
4.按地域情況分別購置裝備。在新塘鎮、中新鎮等化工廠集中地區優先配足個人用特種防護裝備和滅火藥劑等等。在新塘鎮等交通要道匯集點優先配置破拆裝備。
5.保證部隊作戰快速反應的指揮通訊系統,包括固定臺、車載臺、手持臺等。
6.主要考慮當前必配的器材,多配備常規器材,逐年添置特種器材(具體規劃器材詳見附件2)。
(三)消防站建設形成體系。推動新塘特勤消防站、中新消防站建設,并依托現有消防站,至少建立一個戰勤保障點。大隊建立戰勤保障點或戰勤保障物資儲備庫和專(兼)職戰勤保障中隊,實現按需調配、聯動保障,減少重復投資建設。
四、工作要求
(一)根據本規劃內對消防車輛、裝備的需要,優先落實新裝備的空白,切實提高消防官兵安全防護標準和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能力。每年由消防大隊提出經費需求,經審批后納入年度部門經費預算。
(二)要根據消防車輛、器材的建設需要,完善保障機制,確保工作落實。發改、規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根據各自職能,在消防站、裝備建設上對政策制定、資金保障、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支持規劃落實。
(三)消防部隊要加強各類裝備的訓練和熟悉,研究新戰法,使官兵熟悉和掌握各類災害事故的特點,選擇正確的處置裝備和戰術,整體提升裝備在滅火和應急救援中的效能,真正做到裝備與人、實戰的最佳結合。
2013-2015年規劃購置車輛.doc
2013-2015年規劃重點購置器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