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省工業經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大力“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強力推進 “五大攻堅”活動,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建設健康穩步發展,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突破7000億元,達7061.74億元,同比增長21.1%,增幅比全國高7.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四、中部第一,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6%,工業化率達46.2%,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12.3%,再創歷史新高;技術改造投資完成2946.9億元,增長41.8%;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10837戶;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約占全省總量的57.5%。今年前兩個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71.8億元,同比增長17%,增幅較全國(11.4%)高出5.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1位。其中2月份實現工業增加值556.7億元,同比增長27.7%,居全國第6位,中部第1位。實現了全省工業經濟的平穩增長。根據會議的安排,下面重點就我們在促進應急產業發展方面有關做法和想法向大家作個匯報。
加快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對于培育新型戰略產業,維護社會安全安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明確將“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作為未來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由此可見,應急產業是我國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促進應急產業發展已引起國家及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針對全省目前工業經濟結構不太合理、發展應急產業具有一定基礎的現狀,我們圍繞“調結構、穩增長、促發展”要求,結合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將應急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培育創新型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省應急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發展條件趨于成熟,應急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產業規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助推力度較大。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將公共安全產業列為“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先導性產業,同時也把它作為《安徽省“十二五”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八大新興產業之一(即: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優先重點發展。2009年4月,省政府專題會議確定我省啟動公共安全產業基地建設,明確以合肥市為建設主體,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建設基地,迅速集聚一大批公共安全領域的企業。2009年6月,合肥市政府出臺了《合肥公共安全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7),對全市公共安全產業的發展作了全面規劃和部署。將公共安全產業定位為一個新興產業,從政府層面加大力度推動,合肥市這一做法在全國是首創,獨具特色。
二、積累了一批初具產業化優勢的高新技術。我省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數個大的領域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學技術優勢。例如,中科大的火災控制技術、中電集團38所的預警探測技術、應急指揮與救援信息技術和北斗導航及通訊技術,淮南礦業集團的瓦斯治理與利用技術,驚天液壓智控有限公司的液壓破碎錘、拆除機器人,以及安徽三聯集團公司的科技交通事故預防技術等。一些公共安全技術研究已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部分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三、建成了一批基礎扎實的科技研發平臺。為提高全省的應急產品生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非常注重搭建應急產業科技平臺。2009年成立的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標志著我省有了一家專門從事公共安全高新技術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火災重點實驗室(中科大火災科學國家重點試驗室)、淮南礦業集團國家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中心、中電集團38所省級公共安全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另外,中電集團38所聯合中科大、清華大學等正在申報國家級公共安全重點實驗室。以上這些科研院所和研究中心均為業內佼佼者,院所之間科技交流往來頻繁,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卓著,產業孵化平臺初具雛形。依托科研平臺,全省在公共安全研究領域匯聚了一大批的學科領軍人物,日漸成為公共安全高層次創新人才的聚集基地和吸引海外尖端人才的“試驗田”。
四、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特色和優勢。目前,全省已經形成了以科大實業總公司和科大立安股份公司、四創電子、淮南礦業集團平安公司、驚天液壓集團、三益泵業集團、三聯科技等為代表的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在城市智能防火裝備、礦山救援、煤礦瓦斯安全治理技術裝備、氣象與航管雷達、應急指揮系統及裝備等領域開發出了具備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各自的市場領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產業規模和產業特色,并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公共安全保障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如,安徽驚天液壓公司在汶川、玉樹地震救援中分別提供了破拆裝備與機具;安徽四創電子公司為平安城市建設、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動提供了先進的監測預警設備;亳州市濟人藥業研制的“疏風解毒膠囊”在2009年抗擊甲型流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列為國家防控甲流儲備藥物和防治甲流的首選中成藥;明光浩淼消防器材公司是公安部定點的消防車生產企業;霍尼韋爾安全產品滁州項目是亞洲最大的個人防護服務器生產基地。
當前,我省應急產業正處大力推動發展階段,同時,我們在促進應急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和制約著全省應急產業的發展。
一是產業規模有待壯大。目前,我省的應急產業發展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行業相比,產業規模、企業規模相對偏小,投入相對不足,缺乏行業領軍企業;同時,產業鏈還不完整,產業集聚度不高,未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聯動效應。
二是政策形成機制仍不順暢。應急產業發展的統籌機制尚不健全,發改、經信、科技、民政、安監等不同部門各自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沒有形成包括跨部門應急產業統計、產品情況調查在內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
三是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有待完善。產學研互動性還不強,“有技術沒產業,有產業沒技術”,科研院所產業化動力不足,產業科技“兩張皮”現象突出,科技研發和產品推廣缺乏足夠支持,運行機制尚不完善,平臺作用還未得到有效發揮。
針對上述矛盾和問題,我們將立足實際,著眼未來,積極探索,努力破題,繼續堅持把促進應急產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重要任務來抓,圍繞《安徽省“十二五”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應急產業發展部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力促應急產業的發展。
一是完善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針對當前“條塊分割”、政策資源分散,難以形成支持和促進應急產業快速發展合力的現狀,我委作為全省促進應急產業的牽頭部門,將盡快協調有關部門制定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構建包括跨部門應急產業統計、產品情況調查在內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形成合力,促進應急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是制定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當前,應急產業正在發展中,政策支持至關重要。結合當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在市場準入、稅收、財政補貼、投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同時,積極向省政府建議,力爭設立促進應急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對應急產業園區建設及新“孵化”、“加速”的企業、重大科研項目、重要科技成果轉化等予以支持,促進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做大做強。
三是建立一批應急產業典型示范工程。針對當前全省各地抓應急產業發展思路還不清、招數還不多的問題,準備選擇象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蕪湖開發區等應急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產業集聚度較高、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園區,作為應急產業示范基地進行先行建設,予以重點培育,建立一批應急產業典型示范工程,使之盡快成熟、壯大,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四是建立應急產業發展科技支撐體系。鼓勵支持象江汽、合力叉車、中電集團38所和三益泵業等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增強應急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積極發揮應急產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作用,建立和完善產學研一體化體系,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應急技術產業化。
五是加強應急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按照提高應急產業創新能力的要求,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制定有利于應急產業類人才創新創業的評價、使用、激勵制度,著力培養一批應急領域學科帶頭人,打造一支能力素質優良、結構布局合理的應急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應急產業的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快我國應急產業發展,對于培育新型戰略產業,維護社會安全安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明確將“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作為未來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由此可見,應急產業是我國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促進應急產業發展已引起國家及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針對全省目前工業經濟結構不太合理、發展應急產業具有一定基礎的現狀,我們圍繞“調結構、穩增長、促發展”要求,結合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將應急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培育創新型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省應急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發展條件趨于成熟,應急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產業規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助推力度較大。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將公共安全產業列為“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先導性產業,同時也把它作為《安徽省“十二五”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八大新興產業之一(即: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優先重點發展。2009年4月,省政府專題會議確定我省啟動公共安全產業基地建設,明確以合肥市為建設主體,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建設基地,迅速集聚一大批公共安全領域的企業。2009年6月,合肥市政府出臺了《合肥公共安全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7),對全市公共安全產業的發展作了全面規劃和部署。將公共安全產業定位為一個新興產業,從政府層面加大力度推動,合肥市這一做法在全國是首創,獨具特色。
二、積累了一批初具產業化優勢的高新技術。我省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數個大的領域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學技術優勢。例如,中科大的火災控制技術、中電集團38所的預警探測技術、應急指揮與救援信息技術和北斗導航及通訊技術,淮南礦業集團的瓦斯治理與利用技術,驚天液壓智控有限公司的液壓破碎錘、拆除機器人,以及安徽三聯集團公司的科技交通事故預防技術等。一些公共安全技術研究已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部分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三、建成了一批基礎扎實的科技研發平臺。為提高全省的應急產品生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非常注重搭建應急產業科技平臺。2009年成立的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標志著我省有了一家專門從事公共安全高新技術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火災重點實驗室(中科大火災科學國家重點試驗室)、淮南礦業集團國家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中心、中電集團38所省級公共安全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另外,中電集團38所聯合中科大、清華大學等正在申報國家級公共安全重點實驗室。以上這些科研院所和研究中心均為業內佼佼者,院所之間科技交流往來頻繁,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卓著,產業孵化平臺初具雛形。依托科研平臺,全省在公共安全研究領域匯聚了一大批的學科領軍人物,日漸成為公共安全高層次創新人才的聚集基地和吸引海外尖端人才的“試驗田”。
四、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特色和優勢。目前,全省已經形成了以科大實業總公司和科大立安股份公司、四創電子、淮南礦業集團平安公司、驚天液壓集團、三益泵業集團、三聯科技等為代表的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在城市智能防火裝備、礦山救援、煤礦瓦斯安全治理技術裝備、氣象與航管雷達、應急指揮系統及裝備等領域開發出了具備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各自的市場領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產業規模和產業特色,并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公共安全保障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如,安徽驚天液壓公司在汶川、玉樹地震救援中分別提供了破拆裝備與機具;安徽四創電子公司為平安城市建設、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動提供了先進的監測預警設備;亳州市濟人藥業研制的“疏風解毒膠囊”在2009年抗擊甲型流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列為國家防控甲流儲備藥物和防治甲流的首選中成藥;明光浩淼消防器材公司是公安部定點的消防車生產企業;霍尼韋爾安全產品滁州項目是亞洲最大的個人防護服務器生產基地。
當前,我省應急產業正處大力推動發展階段,同時,我們在促進應急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和制約著全省應急產業的發展。
一是產業規模有待壯大。目前,我省的應急產業發展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行業相比,產業規模、企業規模相對偏小,投入相對不足,缺乏行業領軍企業;同時,產業鏈還不完整,產業集聚度不高,未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聯動效應。
二是政策形成機制仍不順暢。應急產業發展的統籌機制尚不健全,發改、經信、科技、民政、安監等不同部門各自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沒有形成包括跨部門應急產業統計、產品情況調查在內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
三是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有待完善。產學研互動性還不強,“有技術沒產業,有產業沒技術”,科研院所產業化動力不足,產業科技“兩張皮”現象突出,科技研發和產品推廣缺乏足夠支持,運行機制尚不完善,平臺作用還未得到有效發揮。
針對上述矛盾和問題,我們將立足實際,著眼未來,積極探索,努力破題,繼續堅持把促進應急產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重要任務來抓,圍繞《安徽省“十二五”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應急產業發展部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力促應急產業的發展。
一是完善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針對當前“條塊分割”、政策資源分散,難以形成支持和促進應急產業快速發展合力的現狀,我委作為全省促進應急產業的牽頭部門,將盡快協調有關部門制定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構建包括跨部門應急產業統計、產品情況調查在內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形成合力,促進應急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是制定促進應急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當前,應急產業正在發展中,政策支持至關重要。結合當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在市場準入、稅收、財政補貼、投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同時,積極向省政府建議,力爭設立促進應急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對應急產業園區建設及新“孵化”、“加速”的企業、重大科研項目、重要科技成果轉化等予以支持,促進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做大做強。
三是建立一批應急產業典型示范工程。針對當前全省各地抓應急產業發展思路還不清、招數還不多的問題,準備選擇象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蕪湖開發區等應急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產業集聚度較高、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園區,作為應急產業示范基地進行先行建設,予以重點培育,建立一批應急產業典型示范工程,使之盡快成熟、壯大,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四是建立應急產業發展科技支撐體系。鼓勵支持象江汽、合力叉車、中電集團38所和三益泵業等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增強應急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積極發揮應急產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作用,建立和完善產學研一體化體系,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應急技術產業化。
五是加強應急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按照提高應急產業創新能力的要求,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制定有利于應急產業類人才創新創業的評價、使用、激勵制度,著力培養一批應急領域學科帶頭人,打造一支能力素質優良、結構布局合理的應急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應急產業的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