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堅持預防與處置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針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四大類突發事件的不同特點和預防處置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分類強化預防處置能力建設;以基礎建設和重點項目為抓手,全面布局與重點建設統籌,近期任務與長遠目標兼顧,健全完善體制機制,著力解決應急管理的共性問題,全面提高預防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切實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努力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省政府制定總體規劃,對全省應急體系建設作出部署,整體把握應急資源的合理布局。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與全省應急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在加強四大類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強化薄弱環節、解決共性問題。加強縣級城鎮的應急能力建設,發揮其對農村輻射帶動作用。
——整合資源、平戰結合。充分挖掘利用存量資源,完善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各市(州)、縣(市、區)和各部門、各行業在信息、隊伍、裝備、物資等方面的有機整合,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堅持平戰結合,切實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和各類應急資源數據庫建設,積極做好預防和應急準備工作。加強對各類突發事件發生、發展及衍生規律的研究,增強監測預警能力。加強應急培訓演練,不斷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
——分級負責、分步實施。根據現實需要和實際能力,確定相關部門及縣以上各級政府的建設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項目、示范項目建設;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級分步組織實施。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入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參與應急體系建設的積極性。把政府管理與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的社會化程度。
第三節 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到2015年,全省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更加健全,應急技術手段更加先進,應急隊伍救援能力不斷增強,應急物資及裝備更加完善,運輸保障更加有力,公眾應急意識不斷提高,預防處置四大類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明顯提高,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大類突發事件分類目標:
——自然災害類。應急救助能力顯著提高,受災群眾12小時內得到基本救助;全省“五江一河”(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渠江、安寧河)主要控制站洪水預報預見期達到3—10小時,預報合格率達到80%以上;暴雨、大風、冰雹、寒潮、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85%以上,預報預警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以上,預報時效提前3—10小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率達到100%;農業重大有害生物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1‰,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低于3‰。
——事故災難類。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以上,工礦商貿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下降28%以上,民爆、有毒有害等重大危險源監控率達100%;全省道路干線客運、危化品和集裝箱運輸車輛全部納入GPS監控,水上交通事故救助率達到90%;全省主要污染負荷80%的廢水、廢氣等重點污染源納入監控范圍;重點污染源全部實現在線監控,重點涉重金屬企業實現在線監控;重大、特別重大事故災難得到有效遏制。
——公共衛生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的網絡直報率縣級達到100%,鄉鎮衛生院達到90%以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市(州)覆蓋率達到100%,逐步推進并覆蓋縣(市、區);全省突發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報告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應急預備隊在突發重大動物疫情發生24小時內到位率達到98%以上。
——社會安全類。信息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社會安全事件綜合防控能力進一步提高;突發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事件和恐怖襲擊事件防控體系進一步健全;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突發事件穩中有降,重要金融業務系統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能夠有效應對糧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異常波動。